认真履职,建言献策!上海两会上的华理声音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月11日至1月15日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月10日至14日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市人大代表轩福贞、田禾、张金龙、李建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钱锋,市政协委员安琦、李春忠、刘海峰、赵玲、韩一帆参加会议,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应邀列席会议。会上,钱锋当选第十四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安琦、李春忠当选市政协常务委员。
与会期间,华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大会任务,紧扣上海市中心工作,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提交提案、建议,踊跃参加各界别分组讨论,接受媒体采访,共递交提案、建议13份,分组讨论发言9次,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质量履职展现了华理代表委员们服务社会和人民的职责担当。
华理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现场合影
市人大代表、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
轩福贞在所在的虹口区代表团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龚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内容务实,目标明确、举措有力,十个“着力”切中肯綮,很是鼓舞人心、激发干劲。他围绕高校应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发挥战略支撑作用进行了发言。他提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党中央对上海的明确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要立足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战略地位,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上海高质量发展。一是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卓越工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打造生物医药、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探索产教融合协作新机制和协同育人新模式。突出数字化赋能,以新工程观引领教育模式变革,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培养适合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二是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加强有组织科研,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进标志性校企、校地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全链条”创新,形成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典型范式。弘扬创新文化,发挥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平台的育人功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贯通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追求,接受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和熏陶。三是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构筑高水平人才引育高地。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决破除“五唯”,建立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与高校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人才岗位体系。加大青年人才扶持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在打造重点科研平台、推进重大科技任务、突破重要研究瓶颈中,着力培育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建校70年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着力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成就了“化学工程师摇篮”的美誉;积极响应“国之所需”,坚持“四个面向”,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着力担当“国之脊梁”,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为抓手,汇聚了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服务国家、服务上海、服务行业发展中作出了华理贡献。面向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加快构筑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教育高地、加快打造化学化工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成为我国关键领域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以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研助力更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
校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禾
田禾在徐汇区人大代表联组会议上作了题为“坚持科技创新驱动 构建国际人才高地”的交流发言。他表示,2022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年,上海市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在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的同时,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彰显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城市实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支撑,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是一份暖民心、办实事、保稳定、谋发展的感人答卷,体现了上海市“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担当。今年是实现党的二十大两步走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一年,也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键一年。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要把握重点与关键,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全面统筹,做好前瞻性思考与全局性谋划,开拓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同时,他还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注重前瞻性布局,加快启动国家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二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三是对标国际一流,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保护科技创新竞争力。
市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
民盟华理委员会主委、
校上海多介质环境催化
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金龙
张金龙提交了“关于促进科学仪器国产化的建议”“关于数字时代关注信息弱势群体提升城市温度的建议”2份建议,并在分组讨论会议上提出2点建议:一是结合金山在化学化工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研究单位合作,加大投入把金山打造为专用电子化学品的生产、研发基地;二是鉴于90%的科学仪器都从国外进口的现状,建议在政策、财政和自主研发上进一步支持国产仪器方面的研发投入,扭转科学研究缺少国产科学仪器的局面,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市人大代表、
数学学院教授李建奎
李建奎在分组讨论会上围绕政府预算报告、法院和检察院报告提出3点建议:一是希望未来全市教育支出总量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是建议市高院对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案例及时通报;三是建议市检察院在办理群众高度关注的案件时要快速处理、快速反馈,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同时,还对《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草案)》提出了修改建议,并获采纳。
华理上海市政协委员会场合影
市政协副主席、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
九三学社市委主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
钱锋在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亮点纷呈,内涵丰富、体会深刻,直面挑战、部署精准。报告言简意赅、求真务实、凝心聚力。过去的五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在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下,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稳中求进,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海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报告围绕实现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擘画的目标愿景,部署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及2023年的主要任务,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有力,为上海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作出新贡献,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将带领广大社员,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九三学社科技人才荟萃的优势,围绕上海更好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上海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深化建设“五个中心”、着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做强“五型经济”、深入推进“五个新城”建设等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广大市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出精诚之力,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政协常委、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安琦
安琦提交了“关于推进多层住宅楼房加装电梯的若干建议”“关于对疫情中收入受到严重影响的行业群体给予帮助的建议”“关于重视疫情防控过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3份提案,并在分组讨论会上建议教育界委员集体写提案,切实推动问题解决,体现界别的作用和价值。
市政协常委、
化工学院院长李春忠
李春忠提交了“关于加强低碳能源化工创新研究,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建议”“关于深化‘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加快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份提案,参与了“关于加快我市数字体育发展的建议”等14份联名提案,并在分组讨论会上提出3点建议:一是党的二十大对科技教育更加重视,建议市政协继续加大对科教的关注;二是持续深化“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使学科布局更加全面,高校和科研院所覆盖更全面,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上海市级实验室建设,加强上海市有组织的科研创新。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市委常委、
九三学社华理委员会主委、
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海峰
刘海峰提交了“关于加强并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的提案,并在分组讨论会上作交流发言:一是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将从4.2%提高到4.3%,这将有力保障科技创新工作,高度认可报告中不再区分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统筹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二是围绕法院和检察院两院报告,提出了应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相关案例,要与国际接轨彰显司法开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委员、
民进华理总支部委员会主委、
校发展规划处处长赵玲
赵玲提交了“关于打造上海统一战线服务党外青年人才新模式的建议”“关于加强上海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切实提高上海高校研究生待遇水平的建议”“关于推进上海氢产业立法的建议”4份提案,参与了“关于加强并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议”等4份联合提案,并在分组讨论会上提出3点建议:一是上海要重视化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涉及的电子化学品、新材料相关产业以及建设无废城市、发展氢能等清洁能源都离不开化工;二是上海现有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扶持项目覆盖面还不够广,科技专项申报中的大项目不多,还需在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要向年青人倾斜,要多给他们机会。要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投入进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持续支持方面要创新机制体制,打破条条框框鼓励多方投入;三是为了减少高校学生在各类诈骗中的经济损失,要加强各类平台对在校学生贷款的管理。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委员、
致公党华理委员会主委韩一帆
韩一帆提交了“关于设立‘上海市科技创新开放日’的建议”的提案,并在分组讨论会建议设立上海市科技创新日,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会议期间,华东理工大学第十三届市政协常委钱世超、安琦等人撰写的提案“关于构建上海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能级的建议”获上海市政协2022年度优秀提案奖。安琦等提出的“关于新建地铁站命名应考虑宣传上海的文化地标及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建议”获市政协优秀提案特别奖,同时被评为“十三届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典型案例”。
2023年是新一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启履职的第一年。会前,我校代表委员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选题、深入调研、撰写提案建议;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咨政,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彰显了华东理工大学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心系民生、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风貌和智慧担当。
信息来源 |?统战部